当前位置:
  • 工作动态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赓续红色记忆 江北这对父子相承守陵24年
  • 来源: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 时间:2022-04-06 10:39:43
  • 阅读:
  • 清晨6点30分,江北区慈湖烈士陵园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这座在阚峰山下慈湖旁的陵园,沉睡着自大革命时期以来,牺牲的114位革命烈士。今年3月,陵园经过约7个月的闭园整修重新对市民开放。修缮后的陵园显得更加庄严、肃穆。这里的守陵人叫刘立明,慈城本地人。2009年,51岁的刘立明从去世的父亲手中接过了守陵人的接力棒,承继着守陵的工作。

    这一守就是13年。

    对于刘立明来说,每日6点30分清扫烈士陵园是他一天生活的开始。看到碑前的杂草长了,他会清理干净,定期擦拭革命烈士的墓碑……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一做就是一个上午。如遇到烈士家属或者前来瞻仰的市民需要进入园区,刘立明会登记好他们的相关信息,指引他们到相应的烈士墓碑前,偶尔也会客串当下讲解员,为市民讲述牺牲烈士的英雄事迹。下午时间,刘立明会再巡查园区,落叶多时、有垃圾等,他又会再次开始清扫工作。

    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13年的守陵生活,让他对陵园内的一草一木都格外熟悉。聊起陵园内的革命烈士,刘立明总能如数家珍。“我们本地人对这里都很熟悉,这里原先是朱洪山的烈士墓,后来改建为慈湖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的114名烈士,主要是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牺牲的,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因见义勇为被追授烈士的。他们中有江北籍的,参加革命时牺牲在全国各地的,也包括全国各地战士为保卫江北,在江北土地上牺牲的。比如应修人烈士是江北区乍浦村人,曾担任过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1933年在上海与国民党特务搏斗中牺牲,享年33岁。”

    2009年,51岁的刘立明从去世父亲的手中,接过了守陵的接力棒,开始了自己的守陵生活。“我父亲是从他64岁开始成为慈湖烈士陵园管理员的,他守护了11年。我今年也正好64岁。”刘立明说,受父亲影响,自己开始逐渐理解守护烈士陵园的意义,能够为这些新中国成立作出伟大贡献的英烈尽些微力是很光荣的事情。

    在与刘立明的交流中,记者发现刘立明并没有微信账号,与人联系都靠电话。“守陵的工作看似轻松,实际上很枯燥,守陵人必须一年365天,天天待在园内。我比较喜欢安静,烈士陵园这个工作还挺适合我。虽然有些人会忌讳、不理解,但我的家人们对父亲和自己的这份守陵工作都很支持,节假日孩子们也会来看望我。”刘立明说,自己守陵时的娱乐生活主要是看书与看电视。“周末大人带着小孩来参观的比较多。清明节前后,来扫墓瞻仰的人就更多了,江北退役军人事务局每天也会过来帮忙。领导对我很尊重、关心,烈属们也经常会对我表示感谢,自己的努力被肯定,很有意义。”

    去年,江北区人民政府投入620万元,升级改造慈湖烈士陵园,于今年3月工程正式完工。工程改善了陵园内墓碑老化、墓区道路破损等问题,新建了景墙、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众多设施。修缮过的慈湖烈士陵园更显庄重大气,更干净整洁。

    面对当前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3月29日,江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慈湖烈士陵园举行了简洁的“代祭扫”仪式,代替那些不能来现场的烈士家属与市民向烈士表达哀思之情。3月31日慈湖烈士陵园暂停线下祭扫,倡导通过网上祭扫的方式,表达对先烈的崇敬、感念之情。

    刘立明说,他会像往年一样,清明节再擦拭每位烈士的墓碑,摆放鲜花,鞠躬致敬。“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牺牲的革命烈士,这座烈士陵园承载着江北的红色记忆,人们应当永远铭记这些人。”